五台山,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间(公元68年)。五台山,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所谓“金五台、银普陀、铜峨嵋、铁九华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这里山深林密,流水潺潺,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度左右,是难得的避暑休闲好去处。五台山的每一座寺院、每尊塑象,甚至于每一件文物,都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。
一、关于杨五郎出家
相传宋太祖游览五台山时由杨五郎护送保驾,期间,兴国寺主持睿见师父几次接触过杨五郎,很是喜欢杨五郎的性格,而杨五郎更是敬佩睿见师父的学识和佛家修为,二人越谈越投机,甚至于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。后来皇帝急着下山,杨五郎与睿见也匆匆告别离去,紧接着睿见师父又追过来,交给杨五郎一个“黄绸包袱”,并再三叮咛:“遇到大难时,方可打开,它可以帮你摆脱困境。”
后来辽国萧太后发兵南犯,宋辽交战金沙滩,由于潘仁美设计陷害,致使‘杨家将’大败,七郎八虎死了四个,被俘两个,杨五郎奋力拼杀,突围到一片树林中,但也四面楚歌,十分危险。此时,他猛然想起五台山的睿见法师送给他的那个黄绸包袱,打开一看,便见里面放着一把剃刀、一张度牒、一顶僧帽、一套袈裟。杨五郎回想起奸臣当道,潘仁美屡次陷害杨家将,便心灰意冷,遂既便脱下战袍,头盔,自剃须发,穿上僧装,骗过层层敌兵,离应州,过代州,一路来到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,拜睿见为师,在五台山当了和尚。
二、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传说
顺治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,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。他在五台山被佛文化深深震撼和吸引,从此开始结交高僧,学研佛法,渐渐变得痴迷…1660年十月,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妃逝世。顺治帝伤心欲绝,决心遁入空门为僧。最终在大觉禅师玉林琇的劝阻下,放弃皈依佛门的念头。
1661年正月初二,顺治帝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,归来当晚便感染天花,高烧不止。顺治帝预感自己势将不支,于初六晚立遗诏立玄烨为太子,初七病逝。而后史记记载,其实是假死。顺治帝完成传位后,就去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。只因他前世与佛有缘,来时佛陀护送,去时青灯伴佛,敢舍九五至尊,只为佛在心中。
顺治也算是一位传奇帝王。
三、康熙皇帝封赐龙袍的“五爷庙”
在五台山的万佛阁里有个五爷庙,其中“龙王五爷”的雕像,身穿着代表清朝皇权的“龙服蟒袍”,此等装扮的佛像在我国其他寺院是没有见过的,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:
相传,康熙皇帝到五台山寻父,有天傍晚返行宫走到麓寺附近时,突然狂风大作,天昏地暗,因而迷失了方向,接着又是黑沙迷雾,山呼林啸,令人胆战心惊,就连护驾侍卫也失去了联系,康熙皇帝惊恐万状,无计可施,此时忽听前面有人高喊“我主莫慌,卑职前来接驾”,康熙在天昏地暗中睁大眼睛还是看的恍恍惚惚,不太清楚接驾者何许人也,就冲着叫喊的方向问道,“汝是何方使者前来接驾”,“我是万佛阁龙王殿老五”,“汝能为朕除险,安抵行宫,定封公候”,“遵命,随我来”,只见眼前出现一道亮光,仿佛有谁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,这样康熙皇帝就跟随着亮光及接驾人总算是安全回到了行宫。
第二天,康熙想起了昨天迷失方向的事情,就问陪同他的僧会长,五台山寺庙有没有一位黑脸僧人。僧会长想了许久也没想到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僧人。吃过早饭,康熙信步走出行宫,来到万佛阁,抬头一看,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脸金身塑像与他昨天见到的救驾人一般无二,康熙激动的说,“原来救驾脱险的就是你啊”!康熙命人将一件龙袍赐给万佛阁五爷,这就是万佛阁五爷龙袍加身的来历。
四、“先有歇龙石,后有五台山”的传说
导游说,五台山的清凉寺,只所以“牛气”,一种说法是,因为清朝“顺治皇帝曾经在此出家”的传说。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,清凉寺只所以大名鼎鼎,主要原因就是该寺院拥有著名的文殊圣迹“清凉石”。清凉石又名歇龙石,据说“歇龙石”是整个五台山地区的“镇山之宝”。坊间传说“先有歇龙石,后有五台山”。下面讲的就是关于五台山的历史由来:
话说远古时候,五台山地区,坡无绿草,满眼荒凉,天无飞禽,地无走兽,黄尘滚滚,没有生机和活力。文殊菩萨想“只有把东海之水引入五台山地区,才能彻底改变这里的景象和生机”。说来也巧,文殊菩萨还没有到东海,东海龙王却来了五台山,他要请菩萨到龙宫去讲经说法。文殊菩萨暗暗庆幸引水的机缘来了,但口头上却故意对龙王说“我是五台山的坐地菩萨,别的地方是不去的”。
龙王一听有些着急了,慌忙跪道“只要菩萨肯去教化我那些无知的眷属,老龙就感恩不尽,龙宫的所有奇珍异宝,菩萨喜欢什么,我就赠送你什么”,文殊菩萨微微一笑。只见菩萨离开宝座,跨上青狮,直奔东海龙宫而去。一连几天文殊菩萨忙着在东海讲经说法,不辞劳苦教化龙子龙孙。龙王很是高兴,几次凑过去对菩萨说“菩萨远道而来,又如此辛苦,走时决对不能让您空手而回。只要我龙宫有的,您喜欢什么,尽管拿去”。文殊菩萨笑了"那好吧,既然龙王定要送我什么,就请将宫门檐下那块“石头”给我吧。“噢,那块石头”龙王万万没有想到文殊菩萨会要那块石头,一时慌了手脚。
原来,那是块“歇龙石”,长有一丈五尺,宽有八尺,厚有六尺,清凉异常。龙王有五个儿子。他们作战归来,伤痕斑斑,疼痛难忍,只要躺在石头上滚一滚,伤可以马上治好他们布雨归来,汗水淋淋,燥热难耐,只要躺在石头上滚二滚,疲累立刻能被消除。龙王舍不得这块石头,实在也有难处啊!他见文殊菩萨笑而不语,只好央求说。只要龙宫有的,菩萨要什么都行,只是这块石头…
文殊菩萨见龙王面有难色,没有强求,只是说。既然龙王难舍,佛家不该讨施。我,就此告辞!说着就要走。龙王怕得罪文殊,急忙挽留。菩萨慢行!菩萨慢行!他看着那块石头,忽然想到歇龙石那么大,水族如此势众、花了几百年工夫才从海底运来,他菩萨孤身力薄,即使答应送给他,他也是带不走的。嗯,答应他,一来送个情,二来也不失此宝、三来嘛,表示我龙王说话算数。想到这里,他豁达大度起来,说:“既然菩萨喜欢那块石头,就请拿去吧”,文殊菩萨见龙王终于答应,连忙双手合十道谢,“龙王功德无量,佛家多谢了”。他走到歇龙石前,默念几句,用手一指,歇龙石当即变成指甲那么大小。他拣起石头,装入袖中,跨上青狮,返回了五台山。
老龙王看傻了,事已到此,无法挽回,只好悔在心中吧。这天,五条小龙布雨回宫,正汗水淋漓,喘着粗气,想到歇龙石上养息精神。一听说“歇龙石”被文殊菩萨拿走了,手执兵器,兴风作浪,直奔五台山而来。一时间,五台山上波涛汹涌,五条小龙东撞西击,露出水面的五座高峰,被削去了一截,成为了平台。他们冲来冲去、到处寻找,在西南方一座山头上,见一位老僧盘腿打坐,便问“你知道文殊菩萨把一块石头藏到哪里去了”,老僧一句话也没说,只是用手向一条狭窄的山沟指了指,五条小龙就向山沟深处冲去。这位老僧就是文殊菩萨,他见五龙冲进山谷,便用手一指,谷口轰隆一声合了回来,把五条小龙全都锁在了里面。
“歇龙石”恢复了原形,立刻散出透人心脾的清凉气息,五台山也开始了神奇的变化,五座削平了的山顶,到处涌出清泉,坡坡洼洼,长出了青草,沟沟梁梁,开放了红花。花草间,蝶儿翩翩舞,鸟儿吱吱叫。他们自由自在、一派勃勃生机。五条小龙归顺了文殊菩萨,听从安排,各守一座高台,为五台山耕云播雨。从此,这里就成了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。后来,人们把“歇龙石”叫成清凉石,把放置“清凉石”的山谷叫成清凉谷。清凉谷建起了寺院,叫清凉寺。五台山也叫做“清凉山”了。
总之,文殊菩萨从东海借来“歇龙石”改变了五台山的恶劣环境和气候。这就是关于“先有歇龙石,后有五台山”的传说。
五、佛光寺“中国第一囯宝”
五台山南台西麓的佛光寺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(公元471~499年),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又得以重建。佛光寺内现有殿、堂、楼、阁等一百二十余间。其中东大殿七间,为唐代建筑;文殊殿七间,为金代建筑,其余的均为明、清时期的建筑。佛光寺的唐代建筑、唐代雕塑、唐代壁画、唐代题记,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规格相当高。为此,1961年3月4日,“五台山.佛光寺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坐落在偏僻深山幽谷之中的佛光寺,有如此显要地位,主要得益于 “一代建筑大师”梁思成的发现和肯定。
1937年7月“中国当代建筑学家”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,以及纪玉堂等人亲赴山西五台山,对佛光寺进行了测绘和考察,他们在佛光寺东大殿西侧一根大梁柱上发现了题记墨迹,一串毛笔字迹,从而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,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(857年)。
梁思成先生原话是这样说的️:“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, 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,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,栱眼壁有唐代壁画。此四者一已称绝,而四艺集于一殿,诚我国第一国宝也。”
梁思成先生说,此殿“斗拱雄大,出檐深远”,是典型的唐代建筑。经测量,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,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;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,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。
这一重要发现,打破了日本学者所谓“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”的断言,这一珍贵发现,让五台山.佛光寺成为了“中国第一国宝”。
六、“人生充满着缺憾”
上面的匾额图片,是五台山菩萨顶上康熙皇帝的题词“灵峰胜境”,而“峰”字少写了一横,这并非皇帝粗心大意,而是他有意为之。康熙是想告诉世人“人生充满着缺憾”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。
坊间传闻,说“历史上,康熙帝曾多次来到五台山,寻找他出家的父亲顺治”。有一次,他下令“五台山所有和尚必须更换袜子”。康熙带着1000多双袜子上了五台山,他想找一个人,这个人左脚心有一颗豆大的紫痣,右拇指侧有一粒不大的朱砂,这是太皇太后告诉他父亲顺治的标识。最后结果是和尚们全部更换了新袜子,也没查出来嫌疑人。
另外还有一次。康熙在寺庙碰到了一个老和尚,这个老和尚一直在扫落叶,树叶一直掉,他也一直在扫。康熙就奇怪了,过去问老和尚,“你为何要出家,是不是因为家里出现了什么变故让你心灰意冷”。老和尚还是扫着落叶,又或者是自问自答曰“僧人自有僧人事,家事自有家中人;僧事家事皆国事,僧人家人皆清人。”老和尚似乎全然不在乎康熙在场。
康熙若有所思,又和声悦色凑过去说“敢问师傅上下”,问师傅名号,要说上下。老僧很不高兴,扭头便走,远远的好像是在叨叨咕咕留下几个字:“八岔、八岔…”
康熙嘴里念着“说我打岔,打八岔,八叉,八乂师傅…”等他回到自己的行宫菩萨顶时,他还在叨咕着“八叉、八乂师傅…”他突然领悟了:八乂不就是“父”字吗?父亲的“父”!“天呐”!原来刚才遇到的老和尚,就应该是自己的皇阿玛!
康熙赶紧回去找,他又下令封锁寺院,但“错过”就是错过了,终究是没有圆满。康熙充满着伤感和遗憾,为什么“父子缘分”这般薄凉!正所谓“父子缘薄不相识,人生有憾难圆满”。
这就是关于五台山菩萨顶上,康熙皇帝题词“灵峰胜境”匾额上,“峰”字为什么少写了‘一横’的小故事。